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全球暖化的不同觀點

全球暖化的不同觀點         

當今的媒體總是從同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全球暖化是一件人為的災害,如果人類再不警惕,那地球只會繼續惡化,但是,每件事都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由於全球經濟快速發展,造成能源使用量大增,使化石燃料的消耗大幅攀升。加上土地資源的開發,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全球碳循環遭到破壞,造成近年來的暖化現象,並對氣候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北極海的冰層加速融化,青藏高原、格陵蘭和歐洲各地的冰河不斷縮減,西伯利亞永凍層土地的面積逐漸減少,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量也使海水酸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而全球各地激烈氣候現象(如颱風、高溫等)的發生也更加頻繁,不只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使人類社會經濟蒙受嚴重的損失。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為了積極因應溫室效應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各國政府於 1994 年簽訂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公約,提出面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現象的兩項主要策略:減緩和調適。前者是指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把它吸收貯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後者則是指發展可以降低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負面影響,甚至開發其正面效益的方法。
聯合國於 1997 年進一步在日本京都制定具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共同規劃符合公平原則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策略,配合技術研發、經濟誘因等手段來達成既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對於國際層次的環保議題,環保工作的推動須考量區域、政治、經濟、產業等因素,因而導致國際間相當分歧的溫室氣體減量做法。由於京都議定書限制了先進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會直接衝擊各國的能源和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迄今,美國、澳洲等先進國家仍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能源的大量消費,未來除了得面臨不確定的供應來源之外,更會引發不可逆的環境破壞。人類應積極致力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也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因應「後全球暖化」的環境狀態,調整既有的生活型態和社會運作方式。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其實面對激烈的氣候變化,許多調適策略已被人類廣泛使用。既有技術的改善和強化,確實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但是有些調適策略可能需要以新科技、高科技方式來解決,甚至須依賴未來的科技發展。無論採用哪些調適策略,都必須考量氣候變遷的調適絕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有效持續地實施,以及依據地區狀況和實施成效不斷地檢討調整,以確保其長期有效。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許多研究報告,以及我們過去所接收到的知識大多都像上面的資料,告訴我們全球暖化將會越來越嚴重,而原因是因為工業、文明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為增加,不過,也有些科學家挑戰聯合國的報告,懷疑全球暖化的問題沒那麼單純,或是認為沒那麼嚴重,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議題。
二氧化碳真的是近幾個世紀以來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嗎?最新研究顯示,自從五億四千萬年前,地球上開始有生命起,二氧化碳並非是長久以來主宰氣候的元兇,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抑制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真的有其必要性嗎?在二十世紀裏,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半度真的是造成越來越多暴風雨的原因嗎?美國一群氣候學家說顯然不是。他們報告說,美國東岸在過去百年來,並無風暴增加的跡象。
會破壞臭氧的甲基氯仿(methyl chloroform),在歐洲的一項觀測計畫中,被偵測到超出預期的濃度值。雖然其排放量不至於明顯危害臭氧,但足以顛覆過去十年,科學家所知的羥基(hydroxyl radicalOH)濃度變化趨勢。
宇宙射線可能會擴大了地球臭氧層的破洞。科學家們不僅觀測出臭氧層破洞和宇宙射線強度之間的關連性,並在實驗室中模擬出宇宙射線增加了極地平流層雲中氯的含量,那也正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兇手,而且宇宙射線對地球臭氧層所造成的傷害,還可能超過我們先前所預期的數百萬倍之譜。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員發表在2000113日的Science期刊上,他們發現,水稻田釋放的甲基鹵化物(methyl halide)氣體雖然微量,卻會對平流層臭氧造成嚴重破壞,這跟我們過去的認知有所不同。
而在過去幾年間,全球臭氧量一直維持穩定。目前科學家好奇的是,臭氧濃度的恢復該歸功於『蒙特羅公約』的效果,還是其他未知的過程?他們發現在18公里以上,平流層臭氧濃度的恢復幾乎可以完全歸功於CFCs的減量。在這裡,『蒙特羅公約』似乎已產生效果。令人不解的是在10~18公里的低平流層,其臭氧濃度的恢復已超出用減量的CFCs濃度所做的預測。在低平流層應該還有『某些因素』影響著臭氧濃度。
他們推測這『某些因素』可能是大氣環流的影響。環流可以把臭氧由赤道地區帶到高緯度地區,因此環流的改變可以影響低平流層的臭氧濃度。這個解釋似乎還說得過去,但細節仍不清楚。其他自然或人為的變因都很有可能是造成低平流層臭氧量比預期還多的原因。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全球臭氧層應該會在 2030 2070 年間恢復到80年代的濃度。幸運的話,也許南極臭氧洞也會復原。
近幾年世界各發生許多重大的災難,很多人把這些災難歸咎於全球暖化,及工業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雖然也有另一些觀點認為並非如此,但是我認為,任何一種原因都不能被忽視,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卻不能因此而有所偏頗。也許一些調適策略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短時間內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金錢,但是長遠的影響才是我們更應該預想及關注的;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來說,實踐調適策略更是利多於弊,舉凡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等,節約能源,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