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少年不讀書?
作者:顏擇雅 出處:親子天下現代青少年愛上網、打電玩、迷電影電視,讀完《紅樓夢》的,反而變成稀有人類,買書藏書的吸引力,可能還比不上打麻將。怎麼樣重建一個書香社會,讓他們相信開卷有益呢?
advertisment
媒體上常指出青少年閱讀的三大殺手:網路、電玩、讓補習時間增加的教改。言下之意,是三殺手出現之前,台灣曾有過「年輕人都愛讀書」的黃金時代。
我卻只記得黑暗時代,不記得什麼黃金時代。一直到上世紀末,圖書館才總算普及到各鄉鎮。「繪本」一詞尚未被鑄造出來的九○年代之前,家長心目中的兒童讀物只有《國語日報》和《東方少年》。圖畫書,指的是《老夫子》、《小叮噹》、《娃娃看天下》。大多數高中生的課外書,僅限於租書店中那一冊冊被租到皮開肉綻的古龍、金庸、瓊瑤。
書店空間侷促,書種也少。選擇有限,出版業不發達,書店架上既沒有林徽音,更沒有愛蜜麗狄瑾遜和辛波絲卡,才會造成席慕容詩集的狂銷。如果今天有哪個逛誠品的大學生不小心坐上時光列車,回到十五、二十年前的重慶南路或公館書街,一定會覺得他遇到的文藝青年都言語無味到極點。史景遷,他是誰?《自私的基因》?沒聽過!
其實,閱讀做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最需要歷史滋養的。芬蘭、瑞典之所以閱讀風氣醇厚,歷史條件是一大因素。早在一六八六年,瑞典的路德教會就頒布法律「男女貴賤皆需識字」。芬蘭當時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兩國既然掃除文盲最早,閱讀的根就扎得特別牢固,像鄭板橋筆下的石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止在上世紀經得起收音機、電視的千磨,如今也較能承受網路的萬擊。難怪在人均購書、人均閱讀時間等國際評比,兩國常名列前茅。
巴西則是反例。遲至一九九○年代,政府才認真推動義務教育。這時收音機、電視都已經普及幾十年,人民就算識字,恐怕也不會想讀書。以是之故,巴西才會在二○○六年被《經濟學人》封為「不閱讀之國」(a Nation of Non-Readers)。
至於台灣,閱讀的歷史條件卻不能只看識字率進程與電子文化普及的交叉點。別國的書香世家常有積累三代以上的藏書,台灣卻絕少,逛二手書店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在東京、倫敦、紐約,甚至發生過文革的北京,二手書店中往往不難買到二戰前出版的書籍,台灣卻很難。何故?
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就寫到,他曾問父親,「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家裡一本書都沒有?」父親答,「二二八事件後,到處在抓讀書的人,那些日文書都丟到古井裡去了。」打擊閱讀的並不只有政治肅殺。終戰時的讀書階層讀的是日文書,戰後全面去日本化,不只代表買書、增加藏書對他們來說變得困難無比,整個世代也不可能藉著親子共讀,把閱讀的薪火傳給下一代,原因是語言隔閡。至於隨國府來台的新移民也好不到哪裡。就算中國老家是汗牛充棟,戰亂中倉皇逃難,能帶出來幾本?
可以說,在台灣,不分族群的讀書階層在終戰時都歷經一次「藏書歸零」的大斷裂。台灣不只不像芬蘭、瑞典,在閱讀的發展上「贏在起跑點」,還在起跑之後重重摔一跤。上一代與上上一代的台灣年輕人之所以不愛閱讀,這個大斷裂、大摔跤其實是一大因素。
既然上一代年輕人的課外閱讀只局限在租書店中的古龍、金庸、瓊瑤,這一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會經不起網路、電玩、補習的千磨萬擊,就太合理了。
筆者曾天真以為,要助人養成閱讀習慣,應效法美國助人戒酒的「無名酗酒者協會」(AA),第一步先要不讀書的人站起來承認問題:「我叫某某某,我不喜歡讀書。」但前不久卻開了個眼界,讓我從此擺脫這個笨主意。我去跟一群大學生演講,講到一半隨口問:「在座有人讀完《紅樓夢》嗎?」觀眾席面面相覷一陣,總算才有兩隻手怯怯懦懦半舉不舉。改口問:「沒讀過或沒讀完的請舉手。」這下竟然一片踴躍,百來隻手舉得快又高,臉上都笑呵呵。
我恍然大悟:社會缺乏讀書風氣就會這樣,不讀書不必有什麼特別理由,讀書反而要不好意思。「無名酗酒者協會」的參與者站起來說「我叫某某某,我酗酒」,必須努力克服羞恥感,但許多人自稱「不喜歡讀書」時,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感受。讀完《紅樓夢》的大學生因為勢力太單薄,反而要像承認「我酗酒」一般好難為情。
我認為許多人不讀書的最大原因,正是托克維爾筆下的民主制度一大弊病:「多數的暴政」。就因為買書藏書的勢力還比不過打麻將,貴婦收到書的禮物,才敢明白表示不悅:「喔,你咒我輸錢啊?」同理,除非哪一天讀書風氣大振,不然這一句酸溜溜的話還是會不時耳聞:「我可沒像你那麼有氣質(或有空閒),讀那麼多書!」初聽不算無禮,言下之意卻是將愛書人歸為「非我族類」,急欲與之劃清界線。這是似褒實貶。
以下四種不讀書的人,就是我所界定的四種中間族群。
※對讀書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
第一種人對讀書是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傲慢與偏見》第十一章的賓利小姐就是一例,明明打開書本就瞌睡,卻大呼小叫:「讀書真是全世界最棒的休閒啊!」珍奧斯汀果然銳眼不凡,的確,愛書人如達西在現實中總要不時就遭受一下這種「嘴皮殷勤」的侵擾。想來真奇怪:不愛吃魷魚羹的人並不會對愛吃的人講「好羨慕你吃那麼多魷魚羹」,為什麼卻偏有不愛書的人會對愛書人講「好羨慕你讀那麼多書」呢?然後講完照樣看電視。為什麼不直接說「我看到書就煩」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那句虛偽的「好羨慕」其實是一種先發制人式的拒絕:「不要來勸我了,我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要你管!不是已經說我羨慕你了嗎?好了好了我不要聽!」
要賓利小姐這種人變成愛讀書雖然很難,他們對讀書風氣卻有推波助瀾之功。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說得好,「虛偽是缺德向美德的一種致敬。」致敬對美德當然是一種助力。舉例說,一個本身不愛讀書的老師或家長,只要嘴皮多多對讀書表示羨慕,可能就會在小孩心中播下讀書種子。因此,教養專家應該要告訴大人,能像達西和伊麗莎白那樣,本身就熱愛閱讀當然最好,如果不行,請效法賓利小姐。
※平時少買書,不積極看書
第二種嚴格說來不算不讀書,只是不積極,需要同儕的三催四請而已。他平時沒有買書的習慣,但如果身邊所有人都在講同一本書,《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之類的,他卻願意小小開個葷。感謝演化賜予人類群體本能,不然這種人根本不可能隔個兩三年進書店掏腰包一次。
要改變這種人只能靠我輩出版者再加把勁,把多幾種書賣成暢銷,多多去啟動這種人的群體本能,讓他們回家真的打開書頁,一頁頁看完,並公告周知自己亦屬於「讀過某本書的群體」。我敢說,誰也不會講出「好羨慕你讀過《達文西密碼》」這種話的。一旦加入,當然就不必羨慕了。
※認為開卷有益的書太少,寧缺勿濫
第三種人並不覺得自己不愛書,卻認為開卷有益的書種非常少,其他都開卷有害,所以應該篩選從嚴,寧缺勿濫,除非證明無辜,不然都罪嫌重大。《唐吉訶德》就有一段著名的「書的大審判」,神父與管家兩人將書一冊冊當做一干人犯匆匆審訊,這書有何不好,那書又如何可厭,兩三下就決定把主人翁的藏書全都燒掉。古時中國不准女人讀《女論語》以外的書,就是這種心態。許多父母把一切不是學校作業的讀物都當做閒書,不准小孩看,道理亦然。
這種人本身亦不太能改變,但我們卻能制衡他對下一代的壞影響,工具是升學考試。只要大學甄試能多多問「說說你這三年讀過什麼閒書」,即可。
※沒耐性讀大塊頭書,想走捷徑
第四種人雖然相信開卷有益,卻想走捷徑,希望能不開卷,而享受到開卷之益。筆者有一次向一位金融界主管自我介紹,說我是《世界是平的》出版者,沒想到對方竟然回答:「那個 PowerPoint 好有名!」這一刻,我才知我們社會上已多出一批「讀過 PowerPoint 就好」的閱讀者。當年他們準備聯考,倚賴補習班抓重點,如今接受新知,就靠網路上傳來傳去的 PowerPoint。
要改變這種人,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資訊焦慮。他們擔憂,讀完整本書二十萬字太浪費生命,PowerPoint 可以去蕪存菁,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能去讀更多的 PowerPoint,吸收更多資訊。應該要有人點醒他們,克服資訊焦慮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整合資訊的能力,也就是被 PowerPoint 剔除在外的那些:觀察、假設、驗證、引申、結論,整套的思考流程。如果思考力原地踏步,PowerPoint 上那些彷彿很豐富、很寶貴的資訊,其實只會加深焦慮而已。
以上,就是我為不讀書「中間族群」歸類的四種面貌,以及提振讀書風氣的四種方法。同時,我也要拜託一下那些憂心教育的學者,別再老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讀書」這種話了。
我卻只記得黑暗時代,不記得什麼黃金時代。一直到上世紀末,圖書館才總算普及到各鄉鎮。「繪本」一詞尚未被鑄造出來的九○年代之前,家長心目中的兒童讀物只有《國語日報》和《東方少年》。圖畫書,指的是《老夫子》、《小叮噹》、《娃娃看天下》。大多數高中生的課外書,僅限於租書店中那一冊冊被租到皮開肉綻的古龍、金庸、瓊瑤。
書店空間侷促,書種也少。選擇有限,出版業不發達,書店架上既沒有林徽音,更沒有愛蜜麗狄瑾遜和辛波絲卡,才會造成席慕容詩集的狂銷。如果今天有哪個逛誠品的大學生不小心坐上時光列車,回到十五、二十年前的重慶南路或公館書街,一定會覺得他遇到的文藝青年都言語無味到極點。史景遷,他是誰?《自私的基因》?沒聽過!
為何年輕人沒有閱讀習慣?
事實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父母師長,也就是成長中並沒有網路、電玩、教改的上一代與上上一代年輕人,也沒有閱讀習慣。之所以會冒出「 PowerPoint 閱讀者」這個新族群,原因並不是有了 PowerPoint ,而是很多人老早就懶得讀整本書。其實,閱讀做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最需要歷史滋養的。芬蘭、瑞典之所以閱讀風氣醇厚,歷史條件是一大因素。早在一六八六年,瑞典的路德教會就頒布法律「男女貴賤皆需識字」。芬蘭當時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兩國既然掃除文盲最早,閱讀的根就扎得特別牢固,像鄭板橋筆下的石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止在上世紀經得起收音機、電視的千磨,如今也較能承受網路的萬擊。難怪在人均購書、人均閱讀時間等國際評比,兩國常名列前茅。
巴西則是反例。遲至一九九○年代,政府才認真推動義務教育。這時收音機、電視都已經普及幾十年,人民就算識字,恐怕也不會想讀書。以是之故,巴西才會在二○○六年被《經濟學人》封為「不閱讀之國」(a Nation of Non-Readers)。
至於台灣,閱讀的歷史條件卻不能只看識字率進程與電子文化普及的交叉點。別國的書香世家常有積累三代以上的藏書,台灣卻絕少,逛二手書店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在東京、倫敦、紐約,甚至發生過文革的北京,二手書店中往往不難買到二戰前出版的書籍,台灣卻很難。何故?
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就寫到,他曾問父親,「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家裡一本書都沒有?」父親答,「二二八事件後,到處在抓讀書的人,那些日文書都丟到古井裡去了。」打擊閱讀的並不只有政治肅殺。終戰時的讀書階層讀的是日文書,戰後全面去日本化,不只代表買書、增加藏書對他們來說變得困難無比,整個世代也不可能藉著親子共讀,把閱讀的薪火傳給下一代,原因是語言隔閡。至於隨國府來台的新移民也好不到哪裡。就算中國老家是汗牛充棟,戰亂中倉皇逃難,能帶出來幾本?
可以說,在台灣,不分族群的讀書階層在終戰時都歷經一次「藏書歸零」的大斷裂。台灣不只不像芬蘭、瑞典,在閱讀的發展上「贏在起跑點」,還在起跑之後重重摔一跤。上一代與上上一代的台灣年輕人之所以不愛閱讀,這個大斷裂、大摔跤其實是一大因素。
既然上一代年輕人的課外閱讀只局限在租書店中的古龍、金庸、瓊瑤,這一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會經不起網路、電玩、補習的千磨萬擊,就太合理了。
台灣社會缺乏讀書風氣
我承認,在網路、電玩、電影無限下載的時代,推動閱讀的難度會提升。但台灣在學校中推廣閱讀本來就還沒幾年,黑暗時代還沒過去多久,可以發展的空間當然還有很多。閱讀風氣絕不可能像孫悟空身上的毫毛,吹口氣,喊一聲「變」,就從無變有。知道這一點,大家在推動閱讀時也許就可以多些耐性,少說一些苛責年輕人的話。筆者曾天真以為,要助人養成閱讀習慣,應效法美國助人戒酒的「無名酗酒者協會」(AA),第一步先要不讀書的人站起來承認問題:「我叫某某某,我不喜歡讀書。」但前不久卻開了個眼界,讓我從此擺脫這個笨主意。我去跟一群大學生演講,講到一半隨口問:「在座有人讀完《紅樓夢》嗎?」觀眾席面面相覷一陣,總算才有兩隻手怯怯懦懦半舉不舉。改口問:「沒讀過或沒讀完的請舉手。」這下竟然一片踴躍,百來隻手舉得快又高,臉上都笑呵呵。
我恍然大悟:社會缺乏讀書風氣就會這樣,不讀書不必有什麼特別理由,讀書反而要不好意思。「無名酗酒者協會」的參與者站起來說「我叫某某某,我酗酒」,必須努力克服羞恥感,但許多人自稱「不喜歡讀書」時,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感受。讀完《紅樓夢》的大學生因為勢力太單薄,反而要像承認「我酗酒」一般好難為情。
我認為許多人不讀書的最大原因,正是托克維爾筆下的民主制度一大弊病:「多數的暴政」。就因為買書藏書的勢力還比不過打麻將,貴婦收到書的禮物,才敢明白表示不悅:「喔,你咒我輸錢啊?」同理,除非哪一天讀書風氣大振,不然這一句酸溜溜的話還是會不時耳聞:「我可沒像你那麼有氣質(或有空閒),讀那麼多書!」初聽不算無禮,言下之意卻是將愛書人歸為「非我族類」,急欲與之劃清界線。這是似褒實貶。
四種中間族群
要改變這種人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讓愛書人「拚過半」。讀書必須變成社會主流,西瓜偎大邊,人多才能氣壯。講清楚,就是推動閱讀的陣營應該要了解,我們和不讀書之間進行的其實是一場「割喉戰」。怎麼割,當然是從中間族群著手。以下四種不讀書的人,就是我所界定的四種中間族群。
※對讀書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
第一種人對讀書是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傲慢與偏見》第十一章的賓利小姐就是一例,明明打開書本就瞌睡,卻大呼小叫:「讀書真是全世界最棒的休閒啊!」珍奧斯汀果然銳眼不凡,的確,愛書人如達西在現實中總要不時就遭受一下這種「嘴皮殷勤」的侵擾。想來真奇怪:不愛吃魷魚羹的人並不會對愛吃的人講「好羨慕你吃那麼多魷魚羹」,為什麼卻偏有不愛書的人會對愛書人講「好羨慕你讀那麼多書」呢?然後講完照樣看電視。為什麼不直接說「我看到書就煩」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那句虛偽的「好羨慕」其實是一種先發制人式的拒絕:「不要來勸我了,我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要你管!不是已經說我羨慕你了嗎?好了好了我不要聽!」
要賓利小姐這種人變成愛讀書雖然很難,他們對讀書風氣卻有推波助瀾之功。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說得好,「虛偽是缺德向美德的一種致敬。」致敬對美德當然是一種助力。舉例說,一個本身不愛讀書的老師或家長,只要嘴皮多多對讀書表示羨慕,可能就會在小孩心中播下讀書種子。因此,教養專家應該要告訴大人,能像達西和伊麗莎白那樣,本身就熱愛閱讀當然最好,如果不行,請效法賓利小姐。
※平時少買書,不積極看書
第二種嚴格說來不算不讀書,只是不積極,需要同儕的三催四請而已。他平時沒有買書的習慣,但如果身邊所有人都在講同一本書,《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之類的,他卻願意小小開個葷。感謝演化賜予人類群體本能,不然這種人根本不可能隔個兩三年進書店掏腰包一次。
要改變這種人只能靠我輩出版者再加把勁,把多幾種書賣成暢銷,多多去啟動這種人的群體本能,讓他們回家真的打開書頁,一頁頁看完,並公告周知自己亦屬於「讀過某本書的群體」。我敢說,誰也不會講出「好羨慕你讀過《達文西密碼》」這種話的。一旦加入,當然就不必羨慕了。
※認為開卷有益的書太少,寧缺勿濫
第三種人並不覺得自己不愛書,卻認為開卷有益的書種非常少,其他都開卷有害,所以應該篩選從嚴,寧缺勿濫,除非證明無辜,不然都罪嫌重大。《唐吉訶德》就有一段著名的「書的大審判」,神父與管家兩人將書一冊冊當做一干人犯匆匆審訊,這書有何不好,那書又如何可厭,兩三下就決定把主人翁的藏書全都燒掉。古時中國不准女人讀《女論語》以外的書,就是這種心態。許多父母把一切不是學校作業的讀物都當做閒書,不准小孩看,道理亦然。
這種人本身亦不太能改變,但我們卻能制衡他對下一代的壞影響,工具是升學考試。只要大學甄試能多多問「說說你這三年讀過什麼閒書」,即可。
※沒耐性讀大塊頭書,想走捷徑
第四種人雖然相信開卷有益,卻想走捷徑,希望能不開卷,而享受到開卷之益。筆者有一次向一位金融界主管自我介紹,說我是《世界是平的》出版者,沒想到對方竟然回答:「那個 PowerPoint 好有名!」這一刻,我才知我們社會上已多出一批「讀過 PowerPoint 就好」的閱讀者。當年他們準備聯考,倚賴補習班抓重點,如今接受新知,就靠網路上傳來傳去的 PowerPoint。
要改變這種人,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資訊焦慮。他們擔憂,讀完整本書二十萬字太浪費生命,PowerPoint 可以去蕪存菁,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能去讀更多的 PowerPoint,吸收更多資訊。應該要有人點醒他們,克服資訊焦慮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整合資訊的能力,也就是被 PowerPoint 剔除在外的那些:觀察、假設、驗證、引申、結論,整套的思考流程。如果思考力原地踏步,PowerPoint 上那些彷彿很豐富、很寶貴的資訊,其實只會加深焦慮而已。
以上,就是我為不讀書「中間族群」歸類的四種面貌,以及提振讀書風氣的四種方法。同時,我也要拜託一下那些憂心教育的學者,別再老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讀書」這種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