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關於媒介中的刻板印象 

現代社會強調尊重少數民族、為弱勢族群發聲,而媒體可以說是效果最佳的發聲器,幫助傳達他們的心聲給政府、給民眾,或者報導他們目前遭遇的困難和被施予的不平等對待……等等,不只是要讓我們更能知福、惜福,更是要讓大家將心比心,站在他們的立場幫助他們,創造一個平等的社會。雖然我所看到報導關於少數族群的新聞中,媒體的角度幾乎都是比較偏向弱勢,但是還是有少數的刻板印象,舉例來說:「原住民經濟不好,沒有錢上學」、「原住民不愛讀書、熱忠戶外運動」,不可否認的,的確有這樣的情形存在,但是只能說那是原住民中的一部份,更多的原住民住在都市中,過著跟我們沒什麼兩樣的日子;或著「外籍配偶教育出的下一代問題重重」,更是嚴重的以偏概全。或許這些媒體只是想喚起更多對這些族群的關心,但是,有時候像這樣以偏概全、存有過度刻板印象的報導,反而是替他們貼上標籤,加深大眾對他們的錯誤認知。


成見或刻板印象(亦稱印刻作用固定觀念),是一個社會學名詞,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這種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通常,刻板印象是大多數是負面而先入為主的,並不能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
刻板印象的來源大多是因為個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某個個體所致。例如說當我們看到長得魁梧、紋身,戴黑色太陽眼鏡、臉孔嚇人且穿著黑西裝的壯漢,很可能會將他誤認為黑社會人物。 又例如某電影中,主角漢奸,則判定該電影為「歌頌漢奸」的影片,也不明白女主角幹的是愛國行為否。 刻板印象愛好者容易先把世事標籤化分類,再加以對目標物的種種現象歸納,支持其原先的刻板印象。 例如一位功夫英雄因醉酒與自己伴侶以外的女性發生性行為,令對方懷孕並誕下私生子,應該是遭「奸人所害」。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觀理解,則很難加以改變,亦可能造成同類型人的困擾。 不過,出色的公共關係手法,可以改善當事人原先給標籤的刻板印象,創造出第二印象,社會心理學又稱之為「最後印象」,例如一位富翁一生對人對己都「節儉」,意想不到原來遺囑指定,將遺產全數捐贈作慈善,感動了法官[1] [2]

[編輯] 常見的刻板印象

漫畫中的壞人形象
  • 性別刻板印象
「女生玩洋娃娃、男生玩機器人」或是「男主外,女主內」即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這種印象常常造成在工作上對於性別的歧視,例如男護士或是女司機
  • 地區或種族刻板印象
例如「日本人都愛吃生魚片」、「所有四川人都愛吃辣」或是「住在布魯克林區的人都是窮人」即為地區刻板印象。
  • 外表刻板印象
例如漫畫中的人物造型,常有以尖嘴猴腮的有錢人為壞人的形象。「體態肥胖的人都貪吃,體形消瘦的人有是有疾病。」也是,並不是所有的肥胖都是因為貪吃造成,而體形消瘦更不全都代表是有疾病。中國大陸的男子給人的第一印象一般是以方形平頭為髮型且語氣粗獷,但並非代表所有中國大陸的男子皆然。
  • 性傾向刻板印象
例如「同性戀的人容易得愛滋病」即是一種性傾向刻板印象。這種印象往往造成大眾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 喜好刻板印象
例如「御宅族都是不修邊幅,與社會脫節,不擅長與人溝通的人。」就是對擁有個別興趣的人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即使擁有共同興趣的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
政黨報紙或人物簡單分為泛藍泛綠台灣)或是民主派建制派香港)等。
把年紀較大的少女等同於強氣的少女,一同稱為御姐

環境學習

改善地層下陷 最佳教材

自由時報 /  2011/04/30
記者廖淑玲/特稿
藝術造村不是夢,口湖偏鄉將成龍溼地化為藝術創作天堂,更為原本被認為受到地層下陷危害,大多數面積都是水域的不毛之地,創造更多適合生物棲息或掩蔽的空間,增加溼地生物多樣性。
很多人都知道電影明星「成龍」,卻不知道在雲林縣口湖鄉有個小村莊叫「成龍」村,飽受淹水之苦,原來「成龍溼地」原本不是溼地,而是一大片農田,由於地層下陷,連續遭逢韋恩、賀伯颱風,引發海水倒灌,結果颱風過後積水也無法消退,才變成溼地。
長久以來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深受地層下陷所苦的偏遠鄉下,卻因為形成溼地生態,吸引各類水鳥、候鳥前來棲息,又帶來活力,堪稱為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等備受全球關注議題,提供最佳的環境學習場域。
從村民到政府,如何面對及因應環境變遷、設法改善地層下陷,成龍溼地都可以擔任絕佳的角色,扭轉危機為轉機,只是誰來主導?尤其面對龐大的經費預算,恐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能置身事外。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關於幼兒教育

關於幼兒教育
書名:毛毛蟲的思考
    小孩子會思考嗎?他們有邏輯嗎?書本裡用「故事、例子」來引發、改變對孩子的想法,毛毛蟲「動了、爬了」,其實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毛毛蟲經過思考之後決定的,你知道嗎?你相信嗎?
    帶領小孩子的過程,應該是用直接的命令,還是使用技巧性的條件句或者間接問句?孩子要是能發問,問出好問題,而且被大人所重視,那麼他們學習的活力就能保存,對邏輯思考及聯想力也有幫助,但是,這需要大人的示範,常常,大人非但示範錯誤,還誤把小孩子原有的幽默感、聯想力及創造性……等等也給抹殺了,只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站在教育、評論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一舉一動,每一次的否決、糾正都抹掉一點孩子原本對這世界百分之百的好奇跟興趣,而如果能換個角度,站在跟孩子同樣水平,當個觀察著,甚至是參與者,不只是著眼於表達出的「內容」,更要注意到「方式」跟賴以表達的「符號」,會發現他們「高層次的思考」,能力或許遠超過我們所認定,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幫助、引導他們從中獲得,即使他們的思考發生錯誤,也不急著否定,反而應該高興,畢竟「免疫性思考」會未將來的思考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礎,重點是,他們要「肯思考、敢思考」。 
 

心得:
    我覺得很多時候大人都太低估小孩子了,總認為他們的思考單純、單一,然後一味的順著這個方向回應他們的行為和話語,甚至,自以為是的「利用、控制」他們,最後卻被小孩反將一軍,這時,大多數的大人會認為小孩子沒禮貌、沒規矩,但是仔細想想,小孩子之所以做出如此回應的思考邏輯其實並沒有不對,出錯的往往是大人,因為大人已經被囿於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及路線,而相較之下小孩的方向性可就多了!
    書本第一章的故事就引起我很大的共鳴-老師講故事講到最後孩子們都紛紛討論了起來,後來談話散了,老師說:「我們再繼續把故事講下去,好嗎?」小朋友大聲說:「不­­──要」 明明小孩子依問題做出選擇、回應,卻有的老師直說「沒規矩,該罰站!」?!很多時候,大人們都是自己先選好了答案,才接著假裝去詢問小孩子,其實根本不是真的在問,而是一種變相的、假惺惺的命令,拿問題來當一種控制孩子的策略,大部分的小孩子都已經被訓練會「聽」這種「令」,甚至直接將這種問句視為肯定句,乾脆不回答,直接去執行,像是老師說:「我們再繼續把故事講下去,好嗎?」小朋友於是停止討論,轉向老師;但是也有些時候,他們會開口說出「我不要」,這時候的大人們往往傻住,甚至發怒,原因是他們根本沒預留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只是把命令轉為表面上比較不強勢的問句,然後暗自告訴、說服自己「我很尊重孩子」;其實大人的「技巧」小孩都知道,而順應、配合、讓大人有台階下,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於是小孩漸漸只是消極的逆來順受,我覺得家長或者老師若總是用這樣的方式控制小孩子,會減弱他們對事情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台灣小孩就常常出現「師長問話,小孩卻不回答」的情形,畢竟長久下來,小孩子的感受是:自己沒有決定權,「你決定就好了,何必問我」的這種想法已經根深蒂固,所以要盡量避免這種「表面詢問,實質命令」的語句,用直接的肯定句引導、指示孩子接下來的動作,要不就是真的將決定權完全交給孩子。
    還有一種也是令人不快的控制小孩子的手段-一種「條件式的許可」,表面上也是偽裝得不怎麼強勢,事實上字字都是命令,像「請把椅子轉過來」這篇小品中,正杰遲遲不肯把椅子轉向面對老師,於是老師說「如果你會了,就可以不要轉過來。」沉靜五分鐘後「我已經會了。」「會了,也請把椅子轉過來。」  老師用一件他以為正杰做不到的事做為條件,表面上好像有所妥協,其實是加重威脅的態度,這種類似情況在教室、課堂上很常見,老師總是會說「如果你都會,就可以不用聽課」,其實老師的意思是「每個人都給我好好聽課」,畢竟,若是真的有同學自認為他會了,大剌剌的看課外書、發呆、睡覺,老師真的能接受嗎?除非是真的能接受,要不就直說要大家乖乖上課,用這種似乎讓步、妥協的語句來命令,身為學生,會讓我覺得很「假」,對於師生關係,是有反效果的。
    還有一個大人低估孩子的思考的例子,在「我們教室有鬼」跟「我可以使水開花」的故事中都講到,很多時候小孩子其實是幽默、想逗身邊的人開心,但是身邊的大人卻完全不認為小孩子也能在言語、行為中施展幽默,他們總是以過份嚴肅、認真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不時的糾正孩子、對孩子說教,殊不知,「道理」其實孩子們都懂,因此,大人們不適時的說教,說穿了其實是「掃興」吧!
    小孩子的思考絕對不如成人的複雜-盤算、勾心鬥角,但其實也並不只是我們所以為的單純、單一,從書本中的許多例子中可以看到,小孩子早已經有自己的思考邏輯,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眼中或著無理、頑皮,或著匪夷所思,但是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時時抱著「了解」孩子的態度去跟他們相處,「不要用教育評論的眼光看,用觀察思考的眼光看」,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有時候面對小孩,比面對大人更容易變得「自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我想那是因為我們不覺得小孩子有「想法」所造成的吧!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雲端科技

什麼是雲端科技?

雲端科技裡面的「雲端」兩字,其實指的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Internet),這個名詞的由來是電腦工程師在繪畫網路結構圖的時候,常會以一朵「雲」來表示廣域網域或Internet,所以雲端科技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能透過網路連線來取得遠端主機提供服務的技術。
image
▲圖:網路架構圖的「雲形」指的就是網路
你用過Gmail、Hotmail或Yahoo電子信箱嗎?你用過Flickr、Picasa…等網路相簿來放照片?或是用Facebook與朋友們互動嗎?如果答案是「Yes」,那麼你就已經在使用雲端科技了。因為這些資料全都儲存在遠端的網路伺服器中,可能近在台灣,也可能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美國。
雲端科技所使用的伺服器不是只有幾部,還是數「萬」部以上,這些伺服器會分散在許多地點,透過超高速網路相連接,形成一個龐大、處理速度極快的運算及資料儲存體,也就是所謂的「雲端主機」,所以當我們在Google輸入一個關鍵字的時候,其實是雲端主機將這筆搜尋工作分成許多的程序(Process),然後分派給下面的主機去運算,最後再將運算的結果彙整起來傳給使用者,因此能在短短的零點幾秒就搜尋完超過十億個網頁的資料。
所以像是Google、Microsoft、Yahoo、Amazon這種網路龍頭公司,就有龐大的資本及技術來建立龐大數量的雲端伺服器以提供雲端服務,而台灣為了迎頭趕上雲端的潮流,由中華電信、經濟部工研院、資策會及數十家相關廠商成立了「台灣雲端運算產業聯盟」,並訂2010年為「台灣雲端運算產業元年」,要來搶食雲端運算產業十兆元商機。
image
▲圖:由英業達所設計開發的貨櫃式資料中心,可塞入576台伺服器
目前主流的雲端服務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提供使用者網路的軟體應用,例如Yahoo電子信箱、Google地圖、Youtube、Facebook…等,甚至是趨勢科技的雲端防毒,都是我們最常見到的雲端服務類型。
第二種是「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指的就是提供了平台來提供運算或解決方案,並提供了整合的API(應用程式介面),可以讓客戶的應用程式放在該平台代管,佈署更簡便,而且節省成本。例如微軟的Windows Azure、Google的 App Engine、Yahoo的 Application Platform、Salesforce的AppExchange平台…等就是PaaS。
第三種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直接提供硬體的環境及網路頻寬給企業用戶使用,例如中華電信的HiCloud、IBM的Blue Cloud、HP的Flexible Computing Services及亞馬遜的EC2…等。
上了雲端有什麼好處呢?
以個人來說,由於目前網路基礎建設的普及,上網變得既簡單又快速,從家用的ADSL、光纖網路,到無線的3G、3.5G、4G(WiMax)上網,加上行動上網設備越來越便宜,平板電腦、小筆電、智慧型手機、甚至是遊樂器都支援了無線上網的功能。
因此我們不必再隨時帶著一支USB隨身碟,只要將常用的資料、電子檔放在雲端,只要藉著能上網的電腦或是由行動上網設備,都能隨時隨地存取這些雲端的資料,甚至是能將資料與他人藉由網路分享,或是共同編輯。
clip_image002[5]
▲圖:電腦及各種上網裝置,可透過高速的網路將資料儲存在雲端主機中
對於企業來說,使用雲端服務可以省下建置機房、租用頻寬、資訊人員的管理成本,因此可以更專心於開發服務,而且雲端服務是以使用量來計費,用多少就付多少,比較符合成本的效益,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放棄自己建置機房,轉而投向雲端的懷抱。

軟體玩家 http://blog.soft.idv.tw/?p=823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賈伯斯的畢業典禮演說

賈伯斯的畢業典禮演說

求知若渴, 虛心若愚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4387

《親愛的畢業生們》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是電腦業界的標竿人物,他從小被加州一個工人家庭收養,只讀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一九七六年,二十一歲的他與史帝夫‧沃茲尼亞克合作,在自家車庫裏成立了蘋果公司。
一九八三年,賈伯斯邀請約翰‧史考力出任蘋果執行長,並推出第一台麥金塔電腦,引發很大的回響。但不到一年即遇上電腦產業的蕭條,史考力接管了公司,將賈伯斯趕出蘋果。
爾後賈伯斯創立NeXT電腦公司與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推出全球第一部3D立體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十一年後被迪士尼收購,賈伯斯因而成為迪士尼的董事會成員與最大個人股東。
隔年,蘋果電腦收購NeXT,賈伯斯重回蘋果掌管大權,推出iMac,令陷入財政困難的蘋果起死回生。之後又推出iBook、iPod、iTune等產品,廣受好評。
二○○四年,賈伯斯罹患胰臟癌,開刀治療後恢復健康,身為虔誠佛教徒的他,也對生死有更深刻的體會。
美國加州帕羅奧多市,二○○五年六月十二日
我很榮幸今天能來到全球第一流的大學,與你們一起參加畢業典禮。我從來沒有從大學畢業,這是我第一次離大學畢業典禮這麼近。今天,我想要告訴你們三個我的人生故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串連人生點滴」。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讀了六個月後就休學了,但之後我仍然偶爾去學校上課,過了大約十八個月才真正離開。那麼,我為什麼辦休學呢?
故事得從我出生之前講起。我的親生母親是個年輕的未婚研究生,她決定讓別人領養我。她認為領養我的夫妻都該有大學學歷,於是為我準備好一切手續,好讓我一出生,就能過繼給一位律師與他的妻子。但是,當我出了娘胎,他們卻在緊要關頭決定自己其實想領養一個女孩。就這樣,排在候補名單上的我的父母,在那天半夜接到了一通電話,問他們:「我們有個意外出世的男嬰,你們想要他嗎?」他們說:「當然。」後來,我的親生母親發現養母並沒有從大學畢業,養父甚至連高中文憑都沒有,於是她拒絕在收養文件上簽字。幾個月後,我父母承諾將來會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下來。
就這樣,十七年後,我果真上了大學。然而,我天真地選擇了一所幾乎跟史丹佛一樣昂貴的學校,我那藍領階級的父母,幾乎把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六個月後,我看不出讀大學的價值何在。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做什麼,也不曉得大學如何能幫助我找到答案。所以,我決定休學,並堅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個決定在當時確實令人驚心膽跳,但回首前塵,那卻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自己沒興趣的必修課,開始去聽比較有意思的課。但這件事一點也不浪漫。我沒有宿舍,所以得睡在朋友房間的地板,靠回收可樂瓶的五先令(約新台幣三十元)退瓶費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上七英里的路,穿越市區,到禮讚克里須納神廟(Hare Krishna temple,譯注:或譯哈瑞奎師那神廟)吃頓大餐。我熱愛這種生活。許多我循著自己的好奇與直覺而踏上的岔路,後來都成了無價之寶。讓我給你們舉個例子:
里德學院當時開設了或許是全國最好的書法課程。整個校園內的每張海報,每個抽屜的標籤,都有美麗的手寫字。由於我休學了,不必修一般課程,便決定去上書法課。我學會了襯線字體(Serif)與無襯線字體,學會了以多樣化方式呈現不同字母組合的間距,學到了造就美妙版面設計的要素。這種優美、具有歷史感與藝術感的微妙形式,是科學無法捕捉的。我覺得它很迷人。
我從未期待這些東西能在我的人生中發揮任何實際作用,然而,十年後,當我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電腦時,這一切突然重新浮現在我腦海中。我們把這一切都納入麥金塔系統的程式設計,那是第一台能做出美麗版面的電腦。如果我當年沒在大學上過那一門課,麥金塔就不可能有那麼多樣的字體,以及字母間距協調勻襯的字型。而且,微軟視窗系統是模仿麥金塔的,所以可能沒有任何電腦會有這些功能。當然,我在大學時,是不可能預見這些點點滴滴會如何串連起來。不過,事經十年,當我再回顧過去,一切就變得非常非常清楚了。
同樣地,你們無法預先串連人生的點滴,你們只能在回顧時將它們串連起來,因此,你們必須相信這些點滴,總會以某種方式在你們的未來串連。你們必須相信某些事情?──?你們的勇氣、命運、生命、業(Karma)……因為,相信這些點滴終將於未來串連起來,會讓你有自信去依循你的內心,即使它引領著你,離開一般人已走爛了的陳腐道路,你都不會失去自信。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關於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二十歲時,就和沃茲合作,在我父母親的車庫創辦蘋果電腦。我們拚命工作,十年後,蘋果電腦已經從兩個窩在車庫裏的小夥子,成長為一家價值二十億美元(約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員工超過四千人的公司。我們推出最棒的作品?──麥金塔,而我才剛邁入人生的第三十個年頭。然後,我被解雇了。
你怎麼會被你自己創辦的公司解雇呢?
隨著蘋果日益成長,我們聘了一位我認為非常有才華的人,請他和我一起經營公司。頭一年,事情進展得很順利,然後,我們對未來的願景開始出現分歧,最後發生了爭執。在我們爭執的過程中,我們的董事會站在他那邊,所以,三十歲時,我出局了,而且是非常公開地出局。我成年後的生活重心全部消失了,這真是毀滅性的打擊。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我感覺自己弄丟了傳到我手上的接力棒,讓上一代的企業家們失望了。我和大衛‧普克(David Packard,惠普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及鮑伯‧諾宜斯(Bob Noyce,英特爾Intel公司創辦人)見面,試圖向他們道歉,因為我徹底搞砸了。我是個眾所皆知的失敗者,我甚至想過要逃離矽谷。然而,某些事慢慢讓我醒悟過來?──?我依然熱愛我所做的一切,在蘋果的形勢變化絲毫沒有改變這點。因此,我決定從頭來過。
我當時沒看出這點,但事實證明,被蘋果解雇是我所經歷過的最棒的遭遇。成功的沈重感,被再度從零開始的輕鬆感給取代了,每件事情都不再那麼確定。它釋放了我,讓我進入我人生中最有創造力的一個階段。
接下來那五年,我創辦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又創辦另一家叫做皮克斯(Pixar)的公司,還愛上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女人,她後來成為我的妻子。皮克斯後來製作了世上第一部電腦動畫劇情長片?──《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它也是當今世上最成功的動畫製片廠。在某個奇特的形勢變化下,蘋果買下了NeXT,我重新回到蘋果,我們在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目前振興公司的核心技術,而羅倫(Laurene)和我也共組了美滿的家庭。
我非常確定,如果我沒被蘋果解雇,這些事完全不可能發生。這是一帖味道糟透了的藥,但是,我想,病人應該需要它。有時候,人生會拿磚塊砸你的頭,但不要因此喪失你的信心。我相信,唯一支撐我不斷走下去的是,我熱愛我所做的事。你們必須找出自己究竟熱愛什麼,對工作如此,對戀人也是如此。你們的工作將會占去你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時間,要想獲得真正的滿足,唯一的方法就是從事你們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要從事你們相信是偉大的工作,唯一的方法就是熱愛你們從事的工作。如果你們還沒找到自己愛做什麼,繼續尋找吧,不要停下來。一如一切只關乎於心,當你找到答案時,你一定會知道的;而且,就像所有偉大的關係,它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愈變愈好。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十七歲那年,我讀到一段語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把每一天都當作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過,總有一天,你會輕鬆自在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從那刻起,過去三十三年來,我每天早上都會看著鏡中的自己,問:「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我今天即將要做的事嗎?」每當連續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我就會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記得我很快就會死」,這句話幫助我當人生面臨重大抉擇時,能做出正確決定。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在的期待,所有榮耀,所有對於難堪或失敗的恐懼?──?在面臨死亡那刻都會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記得你將會死去,是我所知避免落入「你擁有可能失去的東西」的思維陷阱的最佳方法。你早已是赤身裸體的了,沒有理由不依循自己的心。
大約在二○○四年左右,我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做了一個掃瞄,檢查結果很清楚地呈現我的胰腺長了一個腫瘤。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胰腺。醫師告訴我,那是一種幾乎無藥可醫的癌症,我應該活不過三到六個月了。我的醫師建議我回家,把我的事情安排妥當,以醫師的密碼來說,他的建議就是「準備死吧」,而這意味著:你必須試著在短短幾個月內,告訴你的孩子們你以為可以在未來十年內告訴他們的事;你要確保搞定了每件事,好讓你的家人好過些。這也意味著向大家告別。我整天都在想那個診斷結果。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切片檢查,他們從我的喉嚨裏伸進一個內視鏡,穿過我的胃,深入小腸,然後在我的胰腺中置入一根針,從腫瘤內取出少許組織細胞。我被打了麻醉劑,不過,我的妻子當時也在現場,她告訴我,那些醫師看到顯微鏡下的組織細胞時,個個都哭了,因為那是一種相當罕見的胰腺癌,可以透過手術治癒。我做了手術,現在我已經康復了。
這是我最貼近死亡的時刻,希望這也是我未來數十年內最貼近死亡的經驗。經過這一切之後,我可以更確定地跟你們說:沒有人想死。即使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想搭乘死亡列車抵達那裏。然而,死亡是我們共同的宿命,沒有人能逃過這個宿命,而且也理當如此,因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獨一無二的最棒的發明,它是生命改變的原動力,它清除老一代的生命,為新一代開道。此刻的新一代是你們,但在不久的將來,你們會逐漸變老,並且被清除掉。很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這話是非常真實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人生裏。不要被教條困住──這等於是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裏。不要讓他人意見的噪音淹沒了你們內在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依循你們的心與直覺,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們早已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我年輕的時候,有本神奇的刊物叫做《全球目錄》(The Whole Earth Catalog),那是我這一代的聖經之一。這本刊物是一個名叫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的傢伙,在離這裏不遠的門羅公園(Menlo Park)創辦的,他以自己詩意的感受賦與這本刊物生命。那是一九六○年代晚期的事了,當時,個人電腦與桌上型電腦尚未誕生,所以,這本刊物全都是用打字機、剪刀與拍立得相機製作而成,它就像某種書面的Google,比Google早了三十五年問世;它很理想主義,充滿了靈巧的方法與偉大的見解。
史都華與他的團隊發行了幾期《全球目錄》,然後,當這本刊物完成了它的使命後,他們發行了最後一期。當時是一九七○年代中期,我正處於像你們這樣的年紀。他們最後一期的封底,有張清晨鄉間公路的照片,那是某種夠有冒險精神的人可能會在那裏搭便車的路。照片下面有一段話:「保持饑渴。保持愚昧。」(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那是他們停刊的告別辭。保持饑渴,保持愚昧,我一直以此自許。
現在,在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之際,我祝福你們能夠做到這點。
保持饑渴。保持愚昧。(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非常感謝大家。

電腦科技與我

運用現今的電腦科技,來幫助吸收新知與學習。
  (1)關於電腦科技我使用最頻繁的就是利用電腦網路系統來查尋資料,每當有
    什麼疑問或者不懂的名詞,只要打開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馬上會跑出一
    大堆相關的網站、資訊,然後我可以從中選取符合我的需求的資訊來閱讀,
    不只方便,更重要的是很多元;不會像傳統上圖書館查資料,在茫茫書海裡
    頭,總是沒有頭緒不知從何開始,而且如果想得到多方的資訊,必須翻閱多
    本不同的書籍,費時費力。
  (2)每天打開電腦,開啟YAHOO首頁的第一件事就是閱讀新聞,我會先從它
    首頁放的幾則重點新聞開始,然後延伸點閱相關的其他新聞或補充資訊,或
    者是選擇我有興趣的分類來閱讀,最大的好處除了不再需要花錢買報紙之
    外,能夠閱讀到各種來源的新聞是很棒的一件事,不只有國內各家報紙、新
    聞台,更能即時得知國外的新鮮事,真的是名符其實的 不出門也能知天下
    事。
  (3)我還會在網路上閱讀一些長篇文章,從生活、吃喝玩樂、到一些雜誌期刊
    例如:cheers,我可以從中了解最近流行什麼、接收最新的資訊、聽聽別人
    的觀點,增廣自己的知識、見聞。

十年後的未來生活,電腦與科技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成果?人類生 
   活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電腦與科技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畢竟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發展出越厲
   害的電腦及科技,就更有助於再進一步的研究,以電腦及科技以倍速發展的
   情況看來,十年是一個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時間;我想十年後的電腦在外型上
   會非常的輕、薄、短、小,像是一張厚紙版那樣,可以跟其他的書本、紙張
   一起放在包包裡頭,不再需要另外提一個防震的專用包,也不會造成負擔,
   而在功能上卻一點都不少,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並且非常符合人性的需求,
   螢幕是觸控型的不再需要額外的滑鼠設備,還可以用聲控,例如說要打報告
   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在鍵盤上敲打,只要在電腦前唸出來,電腦可以將語言
   轉換成文字,有點像是機器人,非常的方便、有人性,並且可以在各個方面
   提供我們協助。
       至於人類的生活,就是處在一個講求快、狠、準的狀態,因為任何電器、
   科技產品都可以使用聲控,所以嘴巴會非常勞累而手腳卻沒什麼機會用到,
   胖子會非常多,長期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不過我想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
   極端就是能夠善用而不濫用科技產品,不會因此也變得冰冷沒有感情,他們
   的生活悠閒、愉悅、怡然自得,兼顧工作,又能享受生活。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全球暖化的不同觀點

全球暖化的不同觀點         

當今的媒體總是從同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全球暖化是一件人為的災害,如果人類再不警惕,那地球只會繼續惡化,但是,每件事都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由於全球經濟快速發展,造成能源使用量大增,使化石燃料的消耗大幅攀升。加上土地資源的開發,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全球碳循環遭到破壞,造成近年來的暖化現象,並對氣候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北極海的冰層加速融化,青藏高原、格陵蘭和歐洲各地的冰河不斷縮減,西伯利亞永凍層土地的面積逐漸減少,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量也使海水酸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而全球各地激烈氣候現象(如颱風、高溫等)的發生也更加頻繁,不只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使人類社會經濟蒙受嚴重的損失。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為了積極因應溫室效應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各國政府於 1994 年簽訂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公約,提出面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現象的兩項主要策略:減緩和調適。前者是指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把它吸收貯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後者則是指發展可以降低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負面影響,甚至開發其正面效益的方法。
聯合國於 1997 年進一步在日本京都制定具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共同規劃符合公平原則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策略,配合技術研發、經濟誘因等手段來達成既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對於國際層次的環保議題,環保工作的推動須考量區域、政治、經濟、產業等因素,因而導致國際間相當分歧的溫室氣體減量做法。由於京都議定書限制了先進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會直接衝擊各國的能源和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迄今,美國、澳洲等先進國家仍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能源的大量消費,未來除了得面臨不確定的供應來源之外,更會引發不可逆的環境破壞。人類應積極致力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也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因應「後全球暖化」的環境狀態,調整既有的生活型態和社會運作方式。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其實面對激烈的氣候變化,許多調適策略已被人類廣泛使用。既有技術的改善和強化,確實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但是有些調適策略可能需要以新科技、高科技方式來解決,甚至須依賴未來的科技發展。無論採用哪些調適策略,都必須考量氣候變遷的調適絕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有效持續地實施,以及依據地區狀況和實施成效不斷地檢討調整,以確保其長期有效。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許多研究報告,以及我們過去所接收到的知識大多都像上面的資料,告訴我們全球暖化將會越來越嚴重,而原因是因為工業、文明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為增加,不過,也有些科學家挑戰聯合國的報告,懷疑全球暖化的問題沒那麼單純,或是認為沒那麼嚴重,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議題。
二氧化碳真的是近幾個世紀以來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嗎?最新研究顯示,自從五億四千萬年前,地球上開始有生命起,二氧化碳並非是長久以來主宰氣候的元兇,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抑制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真的有其必要性嗎?在二十世紀裏,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半度真的是造成越來越多暴風雨的原因嗎?美國一群氣候學家說顯然不是。他們報告說,美國東岸在過去百年來,並無風暴增加的跡象。
會破壞臭氧的甲基氯仿(methyl chloroform),在歐洲的一項觀測計畫中,被偵測到超出預期的濃度值。雖然其排放量不至於明顯危害臭氧,但足以顛覆過去十年,科學家所知的羥基(hydroxyl radicalOH)濃度變化趨勢。
宇宙射線可能會擴大了地球臭氧層的破洞。科學家們不僅觀測出臭氧層破洞和宇宙射線強度之間的關連性,並在實驗室中模擬出宇宙射線增加了極地平流層雲中氯的含量,那也正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兇手,而且宇宙射線對地球臭氧層所造成的傷害,還可能超過我們先前所預期的數百萬倍之譜。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員發表在2000113日的Science期刊上,他們發現,水稻田釋放的甲基鹵化物(methyl halide)氣體雖然微量,卻會對平流層臭氧造成嚴重破壞,這跟我們過去的認知有所不同。
而在過去幾年間,全球臭氧量一直維持穩定。目前科學家好奇的是,臭氧濃度的恢復該歸功於『蒙特羅公約』的效果,還是其他未知的過程?他們發現在18公里以上,平流層臭氧濃度的恢復幾乎可以完全歸功於CFCs的減量。在這裡,『蒙特羅公約』似乎已產生效果。令人不解的是在10~18公里的低平流層,其臭氧濃度的恢復已超出用減量的CFCs濃度所做的預測。在低平流層應該還有『某些因素』影響著臭氧濃度。
他們推測這『某些因素』可能是大氣環流的影響。環流可以把臭氧由赤道地區帶到高緯度地區,因此環流的改變可以影響低平流層的臭氧濃度。這個解釋似乎還說得過去,但細節仍不清楚。其他自然或人為的變因都很有可能是造成低平流層臭氧量比預期還多的原因。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全球臭氧層應該會在 2030 2070 年間恢復到80年代的濃度。幸運的話,也許南極臭氧洞也會復原。
近幾年世界各發生許多重大的災難,很多人把這些災難歸咎於全球暖化,及工業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雖然也有另一些觀點認為並非如此,但是我認為,任何一種原因都不能被忽視,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卻不能因此而有所偏頗。也許一些調適策略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短時間內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金錢,但是長遠的影響才是我們更應該預想及關注的;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來說,實踐調適策略更是利多於弊,舉凡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等,節約能源,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關於台灣少年不讀書


為什麼台灣少年不讀書?

作者:顏擇雅  出處:親子天下

現代青少年愛上網、打電玩、迷電影電視,讀完《紅樓夢》的,反而變成稀有人類,買書藏書的吸引力,可能還比不上打麻將。怎麼樣重建一個書香社會,讓他們相信開卷有益呢?
advertisment

媒體上常指出青少年閱讀的三大殺手:網路、電玩、讓補習時間增加的教改。言下之意,是三殺手出現之前,台灣曾有過「年輕人都愛讀書」的黃金時代。


我卻只記得黑暗時代,不記得什麼黃金時代。一直到上世紀末,圖書館才總算普及到各鄉鎮。「繪本」一詞尚未被鑄造出來的九○年代之前,家長心目中的兒童讀物只有《國語日報》和《東方少年》。圖畫書,指的是《老夫子》、《小叮噹》、《娃娃看天下》。大多數高中生的課外書,僅限於租書店中那一冊冊被租到皮開肉綻的古龍、金庸、瓊瑤。


書店空間侷促,書種也少。選擇有限,出版業不發達,書店架上既沒有林徽音,更沒有愛蜜麗狄瑾遜和辛波絲卡,才會造成席慕容詩集的狂銷。如果今天有哪個逛誠品的大學生不小心坐上時光列車,回到十五、二十年前的重慶南路或公館書街,一定會覺得他遇到的文藝青年都言語無味到極點。史景遷,他是誰?《自私的基因》?沒聽過!




為何年輕人沒有閱讀習慣?

事實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父母師長,也就是成長中並沒有網路、電玩、教改的上一代與上上一代年輕人,也沒有閱讀習慣。之所以會冒出「 PowerPoint 閱讀者」這個新族群,原因並不是有了 PowerPoint ,而是很多人老早就懶得讀整本書。


其實,閱讀做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最需要歷史滋養的。芬蘭、瑞典之所以閱讀風氣醇厚,歷史條件是一大因素。早在一六八六年,瑞典的路德教會就頒布法律「男女貴賤皆需識字」。芬蘭當時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兩國既然掃除文盲最早,閱讀的根就扎得特別牢固,像鄭板橋筆下的石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止在上世紀經得起收音機、電視的千磨,如今也較能承受網路的萬擊。難怪在人均購書、人均閱讀時間等國際評比,兩國常名列前茅。


巴西則是反例。遲至一九九○年代,政府才認真推動義務教育。這時收音機、電視都已經普及幾十年,人民就算識字,恐怕也不會想讀書。以是之故,巴西才會在二○○六年被《經濟學人》封為「不閱讀之國」(a Nation of Non-Readers)。


至於台灣,閱讀的歷史條件卻不能只看識字率進程與電子文化普及的交叉點。別國的書香世家常有積累三代以上的藏書,台灣卻絕少,逛二手書店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在東京、倫敦、紐約,甚至發生過文革的北京,二手書店中往往不難買到二戰前出版的書籍,台灣卻很難。何故?


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就寫到,他曾問父親,「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家裡一本書都沒有?」父親答,「二二八事件後,到處在抓讀書的人,那些日文書都丟到古井裡去了。」打擊閱讀的並不只有政治肅殺。終戰時的讀書階層讀的是日文書,戰後全面去日本化,不只代表買書、增加藏書對他們來說變得困難無比,整個世代也不可能藉著親子共讀,把閱讀的薪火傳給下一代,原因是語言隔閡。至於隨國府來台的新移民也好不到哪裡。就算中國老家是汗牛充棟,戰亂中倉皇逃難,能帶出來幾本?


可以說,在台灣,不分族群的讀書階層在終戰時都歷經一次「藏書歸零」的大斷裂。台灣不只不像芬蘭、瑞典,在閱讀的發展上「贏在起跑點」,還在起跑之後重重摔一跤。上一代與上上一代的台灣年輕人之所以不愛閱讀,這個大斷裂、大摔跤其實是一大因素。
既然上一代年輕人的課外閱讀只局限在租書店中的古龍、金庸、瓊瑤,這一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會經不起網路、電玩、補習的千磨萬擊,就太合理了。

台灣社會缺乏讀書風氣

我承認,在網路、電玩、電影無限下載的時代,推動閱讀的難度會提升。但台灣在學校中推廣閱讀本來就還沒幾年,黑暗時代還沒過去多久,可以發展的空間當然還有很多。閱讀風氣絕不可能像孫悟空身上的毫毛,吹口氣,喊一聲「變」,就從無變有。知道這一點,大家在推動閱讀時也許就可以多些耐性,少說一些苛責年輕人的話。


筆者曾天真以為,要助人養成閱讀習慣,應效法美國助人戒酒的「無名酗酒者協會」(AA),第一步先要不讀書的人站起來承認問題:「我叫某某某,我不喜歡讀書。」但前不久卻開了個眼界,讓我從此擺脫這個笨主意。我去跟一群大學生演講,講到一半隨口問:「在座有人讀完《紅樓夢》嗎?」觀眾席面面相覷一陣,總算才有兩隻手怯怯懦懦半舉不舉。改口問:「沒讀過或沒讀完的請舉手。」這下竟然一片踴躍,百來隻手舉得快又高,臉上都笑呵呵。


我恍然大悟:社會缺乏讀書風氣就會這樣,不讀書不必有什麼特別理由,讀書反而要不好意思。「無名酗酒者協會」的參與者站起來說「我叫某某某,我酗酒」,必須努力克服羞恥感,但許多人自稱「不喜歡讀書」時,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感受。讀完《紅樓夢》的大學生因為勢力太單薄,反而要像承認「我酗酒」一般好難為情。


我認為許多人不讀書的最大原因,正是托克維爾筆下的民主制度一大弊病:「多數的暴政」。就因為買書藏書的勢力還比不過打麻將,貴婦收到書的禮物,才敢明白表示不悅:「喔,你咒我輸錢啊?」同理,除非哪一天讀書風氣大振,不然這一句酸溜溜的話還是會不時耳聞:「我可沒像你那麼有氣質(或有空閒),讀那麼多書!」初聽不算無禮,言下之意卻是將愛書人歸為「非我族類」,急欲與之劃清界線。這是似褒實貶。


四種中間族群

要改變這種人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讓愛書人「拚過半」。讀書必須變成社會主流,西瓜偎大邊,人多才能氣壯。講清楚,就是推動閱讀的陣營應該要了解,我們和不讀書之間進行的其實是一場「割喉戰」。怎麼割,當然是從中間族群著手。


以下四種不讀書的人,就是我所界定的四種中間族群。


※對讀書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
第一種人對讀書是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傲慢與偏見》第十一章的賓利小姐就是一例,明明打開書本就瞌睡,卻大呼小叫:「讀書真是全世界最棒的休閒啊!」珍奧斯汀果然銳眼不凡,的確,愛書人如達西在現實中總要不時就遭受一下這種「嘴皮殷勤」的侵擾。想來真奇怪:不愛吃魷魚羹的人並不會對愛吃的人講「好羨慕你吃那麼多魷魚羹」,為什麼卻偏有不愛書的人會對愛書人講「好羨慕你讀那麼多書」呢?然後講完照樣看電視。為什麼不直接說「我看到書就煩」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那句虛偽的「好羨慕」其實是一種先發制人式的拒絕:「不要來勸我了,我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要你管!不是已經說我羨慕你了嗎?好了好了我不要聽!」


要賓利小姐這種人變成愛讀書雖然很難,他們對讀書風氣卻有推波助瀾之功。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說得好,「虛偽是缺德向美德的一種致敬。」致敬對美德當然是一種助力。舉例說,一個本身不愛讀書的老師或家長,只要嘴皮多多對讀書表示羨慕,可能就會在小孩心中播下讀書種子。因此,教養專家應該要告訴大人,能像達西和伊麗莎白那樣,本身就熱愛閱讀當然最好,如果不行,請效法賓利小姐。


※平時少買書,不積極看書
第二種嚴格說來不算不讀書,只是不積極,需要同儕的三催四請而已。他平時沒有買書的習慣,但如果身邊所有人都在講同一本書,《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之類的,他卻願意小小開個葷。感謝演化賜予人類群體本能,不然這種人根本不可能隔個兩三年進書店掏腰包一次。


要改變這種人只能靠我輩出版者再加把勁,把多幾種書賣成暢銷,多多去啟動這種人的群體本能,讓他們回家真的打開書頁,一頁頁看完,並公告周知自己亦屬於「讀過某本書的群體」。我敢說,誰也不會講出「好羨慕你讀過《達文西密碼》」這種話的。一旦加入,當然就不必羨慕了。


※認為開卷有益的書太少,寧缺勿濫
第三種人並不覺得自己不愛書,卻認為開卷有益的書種非常少,其他都開卷有害,所以應該篩選從嚴,寧缺勿濫,除非證明無辜,不然都罪嫌重大。《唐吉訶德》就有一段著名的「書的大審判」,神父與管家兩人將書一冊冊當做一干人犯匆匆審訊,這書有何不好,那書又如何可厭,兩三下就決定把主人翁的藏書全都燒掉。古時中國不准女人讀《女論語》以外的書,就是這種心態。許多父母把一切不是學校作業的讀物都當做閒書,不准小孩看,道理亦然。


這種人本身亦不太能改變,但我們卻能制衡他對下一代的壞影響,工具是升學考試。只要大學甄試能多多問「說說你這三年讀過什麼閒書」,即可。


※沒耐性讀大塊頭書,想走捷徑
第四種人雖然相信開卷有益,卻想走捷徑,希望能不開卷,而享受到開卷之益。筆者有一次向一位金融界主管自我介紹,說我是《世界是平的》出版者,沒想到對方竟然回答:「那個 PowerPoint 好有名!」這一刻,我才知我們社會上已多出一批「讀過 PowerPoint 就好」的閱讀者。當年他們準備聯考,倚賴補習班抓重點,如今接受新知,就靠網路上傳來傳去的 PowerPoint。


要改變這種人,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資訊焦慮。他們擔憂,讀完整本書二十萬字太浪費生命,PowerPoint 可以去蕪存菁,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能去讀更多的 PowerPoint,吸收更多資訊。應該要有人點醒他們,克服資訊焦慮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整合資訊的能力,也就是被 PowerPoint 剔除在外的那些:觀察、假設、驗證、引申、結論,整套的思考流程。如果思考力原地踏步,PowerPoint 上那些彷彿很豐富、很寶貴的資訊,其實只會加深焦慮而已。


以上,就是我為不讀書「中間族群」歸類的四種面貌,以及提振讀書風氣的四種方法。同時,我也要拜託一下那些憂心教育的學者,別再老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讀書」這種話了。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關於數位影像

關於數位影像

要了解數位影像,不外乎從數位影像解析度著手。之前提到,數位相機紀錄影像的媒介為感光元件(CCD或是CMOS),而這些感光元件紀錄影像的單位就叫做”像素”。像素的細膩度,直接影響了影像本身的清晰度,也和數位影像檔案的大小有確切的關係。

數位影像結構
一般來說,數位影像本身在紀錄的時候,有高、寬、深三個層面。影像高度和寬度是決定影像大小的關鍵,而深度則是決定影像層次的重要一環。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概念當作一個積木方塊來想像。積木的長與寬,也就是積木的平面面積越大,能夠容納的色彩資料也就越多。如果每一個積木本身是一個顏色的色塊,平面上的積木越多(也就是平面面積越大),我們能夠組合成的圖形就越細膩。
但是,就算積木平面再大,也只是二次元呈現,無法突顯影像的層次。這個時候,影像的深度就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所有影像看起來都是立體的,所以數位相機感光元件在紀錄影像的時候,會將影像本身的層次感利用影像檔案的深度來表現。影像的深度,直接的影響了影像本身的色彩層次感。簡單的說,有了影像的深度,我們才能夠清楚的知道影像中物品和人物在拍攝時候的先後順序和光影深淺,並且創造出立體呈現的感覺。
基本的數位影像檔案,必須擁有這三個基本層面,才能夠算的上是一張基本”可以看”的影像檔案。缺少了深度,影響整體就會顯現的不夠立體。

畫素(Pixel)
Pixel, 中文稱之為畫素(也有人將畫素與點統稱之為像素),就是從英文Picture Element取名而來。畫素本身是數位影像的紀錄單位,決定影像本身的細膩度。就像之前提到的積木比喻,許許多多的畫素像積木一樣組合起來,就是數位影像檔案。
畫素一般通用在於數位影像紀錄時候,並不適用於輸出時檔案的計算。因為感光元件本身的紀錄模式為紀錄拍攝當下的影像,將之以畫素為單位方式紀錄,之所以所有數位相機的紀錄單位都是以畫素為標準。我們常常聽到的三百萬或是四百萬畫素數位相機,就是相機本身一張影像紀錄的最大紀錄值。
除了畫素之外,您可能也常常聽到PPI這個名詞。到底什麼是ppi呢?ppi的原名為Pixel Per Inch,就是在一平方英吋裡面出現的畫素數量。這個概念與之前提到的影像高寬深度有密切的關係。想想看,若在一平方英吋裡面能夠紀錄越多的畫素,影像本身的細膩度當然越高。
說到這裡,您可能會問,既然已經有了畫素為單位,為什麼還要英吋呢?道理其實很簡單。畫素是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紀錄時的單位,與實際上我們所常用的單位並不相同。在轉換輸出的時候(螢幕輸出或是列印輸出),仍然要有一個控制單位來進行計算,才能夠確認輸出時的影像解析度。一般的掃描器都是以PPI做為單位,而數位相機則是以總畫素這個較為簡單清楚的模式來做單位。
除了ppi,您可能也聽說過dpi這個專業用詞。事實上dpi與ppi在概念上非常相似。PPI是Pixel Per Inch,那dpi就是Dot Per Inch。DPI一般被引用在印表機等輸出設備上,原因是印表機的輸出模式為在紙張上”點”的列印,所以我們用dpi來做單位。市面上我們常常看到不同印表機有著不同的dpi,例如1200dpi或是2800dpi,就是表達此印表機能夠列印出的細膩度。
因為dpi和ppi的因素與關係,同樣一個數位相片檔案可能會因為輸出設備的不同,而在同樣輸出的尺寸出現不同的細膩度。比如說,一張從網路上下載4 x 6的72dpi影像,在300dpi的列印設備上就會顯得模糊。這個現象是因為檔案本身為72dpi的解析度,要把同樣的照片使用較高密度的300dpi列印設備輸出,等於要原來每平方英吋裡面的72個像素填滿到300個的位置,所輸出的相片自然就沒有那麼清晰。

檔案大小與尺寸
除了dpi和ppi的設定值會影響照片輸出列印的效果外,檔案的大小和影像尺寸也是直接影響影像檔案的重要因素。現在市面上販賣的數位相機多為300萬以上的畫素,但是因為使用者的需求與拍攝目的的不同,數位相機本身都可以讓使用者設定不同的影像紀錄尺寸和大小。有些使用者會為了儲存張數多寡的關係,將紀錄影像的大小調低。這樣固然可以節省記憶卡上的空間,但是若日後要輸出列印成為較大尺寸的照片,恐怕會有照片不清晰(也就是鋸齒狀)的情況出現。
數位影像記錄和檔案大小的關係
紀錄檔案時候使用高解析度固然是為未來放大輸出考量,但是檔案的大小也隨著解析度的提高而增加。一般來說,解析度越高的數位影像,因為紀錄的像素多,檔案中所儲存的資訊也相對提高,造成檔案也越大。一般128MB的記憶卡,若是以6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拍攝(”Fine”影像紀錄設定值),大概能夠儲存到35張左右的影像,也就是大約一張影像3.6MB左右的大小。以此類推,若是使用300萬像素拍攝,大概能夠拍攝的就是70張左右。
當然,這個數據並不是一定的。一般較為高階的數位相機都可以讓使用者自行設定影像的品質,通常是以”Fine”、”Normal”、”Basic”等等來代替設定值得名稱。這些設定也因為影像紀錄的細膩度不同而造成檔案大小的區別。實際的情況要根據每一台數位相機的不同來認定。畢竟,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在所有廠牌中沒有一定共同的標準。
除此之外,影像顏色的多寡也會影響影像紀錄的檔案大小。一張黑白的影像,檔案就會比彩色的影像來的小。這個原理跟之前提到的影像深度有關。黑白的影像因為沒有顏色,整體影像深度比起多種彩色的影像來得少,整體的檔案大小就沒有彩色的那麼大


三上數位 http://www.3up.com.tw/digitalimageSectionII.htm